新民藝評|苦情敘事嘗“甜頭”?

 

抨擊現實生活的悲劇影片,其力量源於真實,尤其是接地氣的“街頭現實生活主義”,因遵守現實生活邏輯,會構成對人性陰暗、管理制度不公和社會頑疾的詰責和鞭撻,如《养家之人》(2017,澳大利亞)、《何以为家》(2018,伊拉克)及中國的《活着》(1994)等。而“苦情敘事”則把社會問題轉為個人個性問題,與抨擊現實生活的悲劇影片似是實非。在《人生大事》中,做為邊緣人物,莫三妹的苦痛幾乎與社會無關,而是由個人其原因導致。“苦情敘事”解決問題的形式是讓“奇蹟降臨”,令困境冰消雪釋。依照生活邏輯,很多苦痛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將輕易能被緩解的,但是觀眾們卻希望弱者獲得援助。因而常常會用“神蹟”使主角宿命出現突轉。如《人生大事》中莫三妹的母親要他以30萬現金來購房,而武小文幫他請來一個老太用30萬辦喪事的故事情節。

以血濃於水的人倫友情為主色的“苦情敘事”源遠流長。就影片來說,從上世紀20二十世紀的《孤儿救祖记》、30二十世紀的《神女》、40二十世紀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及至80二十世紀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等,頻頻引發觀影風潮。而講訴“三破一苦”——破碎家庭、破碎感情、破碎婚姻關係及家庭苦痛題材歷來是家庭倫理劇的主流,一直為觀眾們所喜愛。而當下宮鬥片、功夫片、盜墓片等非現實生活或超現實生活題材影片也造成了觀眾們的審美疲勞。因而,聚焦底層草根生活,講訴弱勢群體時乖命蹇的“苦情敘事”影片遂又為觀眾們所親睞,呈現出“中興”之勢。這也與普通群眾的現實生活境況相關,在生活壓力的日漸減小的當下,社會各階層普遍在找尋思想寄託和感情慰藉,而以“粗糲寫實”“社會教化”為特點的“苦情敘事”影片,正好滿足了後禽流感時代現代人亟須親情撫慰和創傷治好的心理。

何為“苦情敘事”?一言以蔽之,即在敘事上對主角人生意外和苦痛層層疊加,使之悲苦至極,更讓人潸然淚落,但“苦人”大都會否極泰來,故事情節以親情治好“曲終奏雅”。近幾年“苦情敘事”影片如《亲爱的》(2014)、《我不是药神》(2018)、《无名之辈》(2018)、《送你一朵小红花》(2020)、《我的姐姐》(2021)、《奇迹·笨小孩》(2022)等以小博大,屢創電影票房奇蹟,成為現像級神作。

《人生大事》電影票房破14億,成暑期檔黑馬,多拜“苦情敘事”所賜。

無論如何,煙花氣的“苦情敘事”影片一次又一次成為電影票房黑馬,成為中國商業影片的多元開拓之一。(楊曉林)

“苦情敘事”的基本策略即“賣慘”與“煽情”,主要表現為四點:首先是“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的悲情主義者策略。《人生大事》的男主莫三妹人生可謂跌至了谷底——他的家庭支離破碎,兄弟二人感情相左,而父親重病纏身,時日無多;妹妹再婚,弟弟為落水溺亡而亡;他們剛刑滿出監,男友劈腿摯友……而女主武小文是個孤女,雙親無考,相依為命的爺爺溘然長逝,流離失所。其二是鼓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勵志主題。“苦情敘事”影片的主角貌似叛逆,但內心深處大多向陽而生,符合主流觀眾們的情感訴求,容易被普遍認可採納。《人生大事》中莫三妹看似桀驁不馴,睥睨自若,但內心深處正直,絕非朽木不可雕。雖和父親代溝甚深,但他秉持孝道,最終遵父遺囑,為其順利完成了一場別出心裁的喪禮。第二是溫暖自然主義者策略,主角終會苦盡甘來,以大團圓結局。“苦情敘事”不觸及更加深刻的社會問題,使用先“悲情”後“暖情”的敘事套路,會在“苦水中放點糖”,“苦人”也非一苦究竟,故經常能滿足觀眾們反感弱者,渴求善有善報的心理。《人生大事》中兩位素昧平生“苦人”的由矛盾嫌棄到萌生友情,互相救贖,最終難捨難分,並非母子,勝似母子,結局是完滿的——武小文的生身母親國外獲釋尋女,也受邀重新加入了殯葬業,四位宿命的棄兒一同找出了情感停泊的港灣。“苦情敘事”亦有瑾瑜匿瑕之處,即在博得觀眾們反感的同時,也在常見主角的意外來滿足觀眾們的心理上的優越感。

圖說:《人生大事》 官方圖

文章標簽   一江春水向東流 我的姐姐 神女 媽媽再愛我一次 人生大事 送你一朵小紅花 養家之人 何以為家 無名之輩 活著 奇蹟·笨小孩 孤兒救祖記 我不是藥神 親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