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誘導和放任兒時的惡,是人性中最“隱祕的角落”

 

在追劇過程中,我不斷想起了匈牙利影片大師安德魯.哈內克的經典作品《白丝带》。整部影片除了有《隐秘的角落》中的驚悚元素、“惡童”主題,還深入探討了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電影通過小孩的視角發現罪惡,向觀眾們傳達出暴力行為對小孩的刺激和負面影響。那些小孩,在薰陶的暴力行為成長環境中,學會了怎樣施暴,並且變本加厲。自己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並非為的是嬉戲,自己來圍觀惡性事件的現場並非看熱鬧,而是為的是自學和模仿暴力行為,這讓人毛骨悚然。

大現代人在最後似乎是察覺到了小孩們的犯罪行為,但是選擇了鄙視和放任,自己給小孩們繫上白絲帶以提醒小孩純潔向善,可便是此種虛偽的基礎教育不僅沒有糾正小孩們的錯誤行為,還使此種惡意一代代延續,最終走向了更大的悲劇。

圍繞著那些問題,哈內克籌備了12年之久,承載著他無數心血的《白丝带》在公映之後橫掃各大影展,領到了第62屆戛納影展金棕櫚大獎、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等重量級獎項。在《卫报》評選活動的新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中,《白丝带》位居第21位。

《白丝带》中小孩們的惡從何而來呢?電影儘管沒有很明晰的表示,但是我們仍然能通過許多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設置,窺見最大的其原因是孩童的誘導、基礎教育和放任。影片中有三個象徵性的人物:子爵、神父,他們代表了王室和宗教信仰,是理智、社會秩序、權威的所有者,在村子的話語權就有如天主一樣,他們即使自己的權威受到小孩的挑戰就施加體罰。比如說神父一間,做為母親的神父是傳統男權和專制的代表,他著重社會秩序小於倫理,小孩們晚歸會被施以體罰,而且全家都會捱餓,他用權威約束小孩們的行為。

哈內克似乎是尊重佛洛伊德的方法論,他指出每一人的心智來源於幼年生活,兒時的遭受、原生家庭的創傷,會給一個人的一生帶來無法抹除的陰影。那個主題在《钢琴教师》、《趣味游戏》等以往的經典作品中都有深入探討。

哈內克在《白丝带》中努力營造一種對故事情節真實性不堅信的感覺,因而他安排了三種內、外三種敘事視角,以製造間離效果。

除此之外,在那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安德魯.哈內克通過《白丝带》表明,影片這門表演藝術仍然能像槍械一樣鋒利,婉拒娛樂消遣,刺痛現代人日漸麻木的脊髓,從而引起社會的思考,這才是一個表演音樂家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

●外聚焦(學生的視角)

●內聚焦(小孩的視角)

文章標簽   隱祕的角落 趣味遊戲 白絲帶 衛報 鋼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