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入清兵,60歲出席新四軍,77歲“白鬍子少校”的傳奇人生

 

1930年,蔣維平離開了他浴血奮戰二十多年的北洋新軍,返回房山家鄉開始學醫耕種,本想就此平淡的安度晚年。誰知,一兩年後,日本人的入侵再一次打破了此種平淡。

隨即,王震部在陝西五臺、滄州平山一帶發動群眾,擴展軍隊,開闢抗日救亡根據地。蔣維平在獲知消息後,連忙賣掉家資,帶著全數家當、領著養子蔣志剛重新加入到了新四軍的這支隊伍當中。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韓國侵略者再一次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我們今天該文的主人公,與影片《八佰》處於同一個時代大背景下。較為傳奇的是,出席新四軍那兩年,他已經60歲了,授銜時更是到了77歲高齡。接下來,我們一同去深入探討一下那位“白鬍子少校”的傳奇人生吧!

最後以謝覺哉贈送給蔣維平的一首歌小詩開頭,願我們都能銘記發展史,不忘英雄,詩曰:

直至1955年大授銜時,像蔣維平一樣曾經浴血奮戰的老戰士、老紅軍,只剩3000多人了。

縱觀蔣維平的一生,他出席過清兵、吳佩孚、解放軍、新四軍,77歲授勳為“開國少校”,能說他是我國近現代部隊史上的活化石,她的人生更是一段蕩氣迴腸的傳奇故事情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蔣維平歲數儘管大,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犧牲,但是有著多樣的軍旅實戰經驗,他不但用醫術挽救了戰士的性命,還用勇敢、悲觀的思想,給了戰士們擊敗一切的信心。

最近,由管虎主演的抗日戰爭類題材影片《八佰》呼聲很高,即使它激發了現代人的少數民族情懷和對英雄敬重的感情。

在滄州房山縣(今屬天津市)的一個小村子裡,少女的蔣維平做過學徒,當過長工,苦痛伴隨著他一天天成長。但苦痛並沒有讓他麻痺讓步,反倒更為堅定了他與心靈抗爭的毅力以及救國圖強的決心和抱負。

兵農禮樂般般會,手臂心神件件優。關東走遍歸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

蔣維平曾說:“病床就是我的陣地,人在,陣地就在!”憑藉著高超的醫術和突出的重大貢獻,蔣維昭和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的分主任,還被評選為先進個人、戰鬥英雄。

也就是這兩年,77歲的蔣維平被授與少校軍階,他是我國發展史上最年輕的少校。同時,他也是惟一一個被特批容許留著長鬚出席授銜典禮的少校。

便是由於蔣維平的此種頑強拼搏的鬥爭思想,和千千萬萬個像蔣維平一樣的英雄兒女捐軀赴難,1945年,韓國正式宣佈戰敗,我們總算勝利了。

激於少數民族義憤,這時年近七旬的蔣維平再一次穿起戎裝,重新加入解放軍傅作義部,在第29軍第3師出任管馬處主委。沒多久,傅作義的這支抗日救亡軍隊迫於壓力,宣告解散,兩鬢斑白的蔣維平只得再度返回家鄉,靠開超市保持生計。

19世紀末,中韓日俄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廷被迫簽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為的是圖強,張之洞開始擴建北洋艦隊。

40多歲時,蔣維平在號稱“北洋之虎”的奉系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麾下成了一位步兵團副團長。原本是大好前途,但是北洋軍閥的大戰與勾心鬥角卻讓他日益厭煩。在蔣維平心底,我們的刀槍劍戟只有向著異族入侵者才會有象徵意義。

那兩年蔣維平才剛20歲光景,年輕氣盛的他帶著對外國列強的怨恨,重新加入了張之洞的軍隊,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旅職業生涯。

60歲出席新四軍,這能說是一件奇蹟了。由於歲數其原因,蔣維平此次沒有衝到最前線,而是在前方負責管理救死扶傷的工作。

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二十世紀,貧窮落後的清末治下,各式各樣事端不斷,許多普通的老百姓很難過上安穩的日子。

經過幾番深入探討,最終作出了“老紅軍,不下校”的決定。這是國家和人民對老英雄的感恩與銘記。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腐朽的大清王國宣告覆滅,蔣維平隨即成為了段祺瑞吳佩孚中的一員。這時正屬於風雲變幻的清光緒時代,年輕力壯的蔣維平準備大展拳腳。

想必許多人跟我一樣,兒時都看完一部電影,名字叫《财叔之横扫千军》,我覺得蔣維平就是影片中財叔的人物原型。

1938年,王震率第717團和旅直屬營一部共一千多人,以新四軍第359旅的番號東渡淮河,奔赴陝西抗日救亡前線。

文章標簽   八佰 財叔之橫掃千軍 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