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14六歲時寫出的一首歌新詩,被青春週刊選用,不愧是天才少年

 

《孤独》

這首《孤独》被郭敬明投稿至青春週刊《人生十六七》上成功刊登,並賺得了10元的稿費。也許便是此次小試牛刀,讓郭敬明嚐到了寫作的香味,他才下定決心筆法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韓寒與郭敬明的人生相近頗多,同樣少女成名,同樣在不大的歲數就展示出了超乎常人的文字功力。1998年,入學高一的韓寒說:“從今往後,松江三中寫文章的,我稱第三,就沒有人敢稱第二。”兩年後,他以一則《杯中窥人》勇下邀請賽頭獎,名噪一時,只好16歲的少女正式飛馳啦。

其三,是“密謀”所在,郭敬明繼續由“這場下了一兩年的暴雨”展開想像,想像人兒都長出了青苔,想像魚兒都游上了外牆。這三處想像很有意境,同時又飽含寂寞的美感:試想,人若能生出青苔,必然長久不動彈,那得寂寞到什么程度?而水沖走住宅,則是生態環境催生的寂寞。

韓寒參賽時得獎者有保送名牌學院的資格,但是輪到郭敬明時,這一特權就被中止了。他只能重新拾起行囊,在學院時代奮苦勃發,據傳每晚寫六萬字來賺稿費,總算創造出了他們的青春文學王國。不過,郭敬明早於14六歲時就顯示出了傑出的寫作能力,那就是他刊登的人生第二首新詩《孤独》。

小解指出有三點其原因。其一,郭敬明由“下了三天兩夜的暴雨”聯想到了《百年孤独》的這場雨,接著再借《百年孤独》引出“寂寞”這一主題,可謂一環扣一環,但是各層級相互之間的聯想和延展並不突兀,很合理。這一點可稱作“陽謀”。

詩的最後一句“我們不曉得要去哪裡”再度點題,同時也是對寂寞的昇華,似乎郭敬明說的“去哪裡”並並非人,而是心靈不知往何方去,這是對人生的渺茫,同時也蘊藏了一個小城少女對前途的未知。一個14歲的小孩能寫下這種傑出的佳作,不愧是天才少女,也難怪他日後能夠有如此成就。

文章標簽   百年孤獨 杯中窺人 人生十六七 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