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海清:三場戲演繹何為父母?

 

第一印象最深的三場戲,一個是顧磊不幸過世後她強撐著架子獨自一人和大姑子交戰,爺爺、公公、大姑子,四個顧家的人對她一個人。

她的表情裡有哀傷、恐懼、內疚,但是為的是之後能在婆家挺直腰板生存下去,她要為他們說話,海清穿著一身白色,儼然一名落魄的寡婦,眼中的眼淚如泉湧般,與高聲呵斥對方的姿態是格格不入的。

不幸的是馮曉琴第二個站出來在舅舅面前幫大姑子說話,她把女兒叫到身旁,讓女兒在家庭群裡說:“姐姐最有同情心了,我最喜歡姐姐。”

不得不說,海清把馮曉琴刻畫得很到位,前期的算計、中後期的包容,這才是生活中最真實的人家百態,也是最接地氣的父母朝夕相處形式。

但在共同經歷親人返回後,姑嫂二人能用寬容的立場接受彼此間,最終衝破隔閡,相互理解,共同聯手擔起職責,成為了真正的父母。

馮曉琴並非在取悅大姑姐,而是想到妻子在天上能看見他們幫妹妹說話肯定會高興的。

45歲的海清在《心居》中的演出很難形容,說唱功炸裂並不夠精確,滴水不露的對白,行雲流水的動作,將馮曉琴的落魄與不屈的反差詮釋得很到位。

吵過鬧過後,海清坐沙發上喘著粗氣,表情順勢就暗淡了下來,不經意的一個表情,將配角的內心深處刻劃的很明瞭:馮曉琴的內疚大過分憤慨。

馮曉琴和顧清俞的姑嫂情很微妙,用重歸於好相殺形容較為直白。外來VS本地,地域差別帶來的三觀差別,是姑嫂二人之間曾一度難以逾越的鴻溝。

《心居》之所以收穫讚譽,就是全片都在貫穿“家”與“人”的關係,處處傳達出“家是心之所居,家無法散”的文件系統。

文章標簽   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