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焦點影人 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巨擘 亨利.肯特塞爾

 

《月球之旅》(Journey to the Moon, 2003)© William Kentridge_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oodman Gallery

繪畫二維繫列《城市之深》(City Deep, 2020)© William Kentridge_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oodman Gallery

其標幟性的翻書系列(Flipbook)則採最原始的實時影像創作表現手法,在詞典百科等大部頭書上原畫,滑動書頁將之化成動畫電影。電影節將選映《十四行詩》(Sonnets, 2012)與《女先知》(Sibyl, 2020)等5部影片經典作品,突顯音樂家以圖像詮釋世界的巧思。而《埃及筆記本》(Carnets d'Egypte, 2010-2013)來源於肯特塞爾與比利時盧浮宮的戰略合作計劃,分成開場號角、美索不達米亞景色、考古、抄寫員、碎片、伊希斯悲劇、黑死病八個短章。他親自亮相攝影機前演繹各項命題,大展小劇場長才,看似傳承西方藝術界描寫蘇美爾的傳統,卻也趣味性轉譯了向人津津樂道的聽覺記號。

以創意設計轉化現實生活 思考澳大利亞種族隔離

為讓觀眾們更理解他創作的根本原因,併為他筆下流動多變的輪廓線條提供更多另一種創作方式的現實生活參考,TIDF尤其選映了關注澳大利亞非法工人的《我們是Zama Zama》(We Are Zama Zama, 2021)。本片編劇羅薩琳德.安德魯(Rosalind MORRIS)為社會學家,於澳大利亞金煤礦投注近三十年田調,更是肯特塞爾長年摯友及合作伙伴,已共同出版發行兩部論著。電影完整呈現出澳大利亞礦業生態環境,與現代人冒著高風險以此為生的掙扎,更展現出黑暗地底下,追夢者為未來賭一把的閃耀微光。劇中深入地底工作的工人,與負責管理磨石、淘金等鄰近零工的當地婦女,皆發生於肯特塞爾〈繪畫二維〉系列經典作品。

翻書系列《女先知》(Sibyl, 2020)© William Kentridge_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oodman Gallery

在肯特塞爾跨應用領域、跨媒材的創作世界中,圖像並不只是小劇場或器的大背景小角色,而被視作理解世界的關鍵中介,亦是其靈感來源。他在《影子隊列》(Shadow Procession, 1999)上將一切眾生百相化作前進中的影子,似與皮影戲表演藝術致敬,也企圖思考亞里士多德的「洞穴論」,展現出對光影之於現實生活的認識。《月球之旅》(Journey to the Moon, 2003)更顯著表露他對影片的參考,融合動畫電影與實拍造出宇宙天際,和威廉.梅里葉的夢幻經典《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1902)隔空對話。

由國家影片及視聽文化中心承辦的臺灣地區國際記錄片電影節(TIDF)今(15)日發佈該屆焦點影人,為觀眾們引介澳大利亞關鍵文學音樂家——亨利.肯特塞爾(William KENTRIDGE)。其經典作品橫跨油畫、影片、浮雕及小劇場,得獎無數,為文學最具聲望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創作根植於澳大利亞發展史記憶,以充滿著想象力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族群武裝衝突、殖民地與階層問題,持續探索各類表演藝術媒介及方式,更積極開展出事關歷史紀錄與圖像的深刻思辨。

不同於先有影片劇本原畫的傳統方式,這11部動畫影片皆始自兩張隨興炭筆繪畫。肯特塞爾隨靈感所至,在同張白紙上修正塗抹,按下快門記下每次變化,以曠日耗時的逐格累積,順利完成動畫影片經典作品。又因炭筆筆跡無法全然消抹的功能,在不斷描寫、抹除與重構的循環中,創作傷痕層層積累,記錄了靈感的積極開展與時間的軌跡,亦突顯出影片之始,實時圖像和時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肯特塞爾曾提及:「是媒材為你完成思考的工作。透過炭筆素描技法創作動畫,畫與擦之間留下許多痕跡,這樣一來,時間或記憶的概念就從畫面中流露出來了。」

自1989年的《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的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算起,至2020年的續集《城市之深》(City Deep),〈繪畫二維〉系列共計11部動畫短片,創作歷程跨時30年。不但記錄了約翰尼斯堡地景與文化的轉變,更以獨有創作方式,為時間的推移留下可辨傷痕。

第13屆臺灣地區國際記錄片影片節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國家影片及視聽人文中心、臺上海站威秀影院、光點泰山影片館、臺灣地區文學人文實驗場C-LAB隆重舉行,蒐羅海內外近180部精彩記錄片,期盼以多元多樣的內容,擴寬觀眾們對記錄片的想象。更多電視節目內容將相繼發佈,詳情請緊密關注TIDF官網、Facebookfacebook及Instagram。

2022TIDF焦點影人亨利.肯特塞爾(William KENTRIDGE)©Marc Shoul, 2014

繪畫二維繫列《放逐的菲利克斯》(Felix in Exile,1994)© William Kentridge_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oodman Gallery

《我們是Zama Zama》(We Are Zama Zama, 2021)

礦產資源多樣的澳大利亞曾歷經荷、英殖民統治,族群分治燃起常年武裝衝突。肯特塞爾在1955年生於澳大利亞約翰尼斯堡,彼時族群隔離管理制度已正式入法,雙親均為新聞自由辯護律師的他,自幼便見證地景與人性怎樣被管理規範化的暴力行為所摧殘。那些兒時生活實戰經驗,有形地負面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但肯特塞爾絕非選擇直接重現或指涉某一該事件,而是以更讓人驚豔的創意設計轉化現實生活。他曾說:「我從未試圖描繪種族隔離,但這政策蹂躪後餘下的殘忍社會,確實催生並餵養了我的畫作和電影。」

他知名的炭筆動畫電影〈繪畫二維〉(Drawings for Projection)系列,圍繞三位立於價值天秤兩邊的配角:資本家蘇荷(Soho Eckstein)及音樂家菲利克斯(Felix Teitlebaum),展開一段好似寓言般的延續故事情節。寶馬的炭筆輪廓,將資本家的咖啡濾壓壺化成直通暗黑地底的鑽地機具,死於警員暴力行為的抗爭者屍身則瞬間化作滋潤衛星城的養料,隱然流露對於現實生活的抨擊。

跨域玩轉圖像 與梅里葉隔空對話

獨創炭筆繪畫動畫電影 記錄時間烙印

TIDF首次彙整肯特塞爾19部影片經典作品,並進行深度訪談,完整回顧他30年來的創作職業生涯。策展人林石材則表示:「肯特里奇或許並非典型紀錄片作者,然其對歷史記憶的轉化,及對媒介如何記錄時間並描繪現實,在在回應電影本質。相對於獨尊真實,他擁抱曖昧與不確定性,在抽象的語彙間鼓勵觀眾自由解讀,而他從外圍觀看中心的邊隙思考(peripheral thinking)方法,總能自現實延伸出更深層的解讀與隱喻。」

文章標簽   影子隊列 埃及筆記本 十四行詩 月球之旅 放逐的菲利克斯 女先知 我們是Zama Zama 城市之深 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