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美國版呼嘯山莊,場面恢宏,頗具聽覺張力的高分之作

 

較為可惜的是,編劇在這部分的著墨上比不上原著短篇小說來得深刻感人,以致於男女主人公儘管唱功高超,表現出來兩人之間的感情卻變得很多智能手機。

編劇路易斯·明瓦爾的經典作品向來瀰漫著古典文學般繁瑣而優雅的個性,無論是《英国病人》還是《天才瑞普利》,而《冷山》也不例外。

裘德·洛出演的戰俘英曼,儘管木訥寡言,原著中其內心深處對於人性只但有很多深刻的省思,影片卻很可惜的沒能帶出那個配角的深度(或說帶得太少),但其回鄉路途中的坎坷經歷,還是這部劇中最具觀影趣味性且能誘發思索的部份。

艾達與英曼,對彼此間來說,都是自己在劇烈價格波動的世局中惟一能夠緊抓住的浮木,惟有牢牢拉住,就可以贏得心靈的毅力與延續。有很多人說《冷山》悶,只不過,這般復古沉穩的情懷,可能將也是現代很多真愛速食男女較難體會的吧?

教養優雅卻毫無經商專業技能的神父之女艾達(妮可·基德曼 飾),開戰後人生境況的更替之快幾乎讓她無以為繼,卻也是她順利完成那一百零三封情辭懇切信件的原動力。

有人說,妮可·基德曼在該片幾乎沒有得以充分發揮,我卻覺得她將艾達那位嬌生慣養、感情極為壓抑的大小姐乃至露比(蕾妮·齊薇格 飾)來了之後,開始自力更生的轉變,演繹得十分入味。

這一場透過獨立戰爭所見證的真愛,並不十分變得轟轟烈烈,散場後卻必須會留下些許素雅的惆悵在人心深處吧!

《冷山》的配樂相較於《英国病人》有略遜一籌的感覺,倒也挺合乎整部影片靜謐冷冽的調性。而同樣壯麗絢爛的鏡頭趨勢,則頗能精確地描繪出晚期英國大陸的時代質感(儘管它只不過是在保加利亞攝製順利完成的)。

原先就無意為著奴隸制度而衝鋒陷陣的英曼(裘德·洛 飾),面對戰場上扭曲的人性、無象徵意義卻充斥恐怖的紛爭,深深感到傷痛,若非死裡逃生前夕聽見艾達深切的懇求,又怎會甘冒逃兵罪名,定下決心走上比「奥德赛」更坎坷顛險的漫漫返鄉路?

片尾驚心動魄的內戰場面稍縱即逝,《冷山》骨子裡依然是部不折不扣的文藝影片,戰禍世局中對真愛的執念才是它真正的中軸線(儘管看完影片後,會讓你反覆思考的反倒是內戰與人性)。

娜塔莉·波特曼也在《冷山》發生則是很多不幸,卻是全劇更讓人體會最深的一段。那位妻子遠赴沙場渺無音訊,獨力餵食著幼嬰的少婦,在她所收留的陌生軍官的血壓觸覺中(並非靈魂關係),總算找尋到長久壓抑孤獨的發洩管線時,那一幕是更讓人鼻酸的。

這種的心情也許能由劇中時不時發生的信件旁白窺知一二。但是最主要的其原因,更何況還是那場原以為能速戰速決,最後卻身陷泥潭、不知所終的戰爭緊緊地繫住了自己。

因該片榮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的蕾妮·齊薇格,出演粗枝大葉、基礎教育程度不高、對經商能力充滿著驕傲自信的莊稼女露比,原先就是極其討喜的配角(無論對評審或觀眾們來說),獲獎實屬必然,劇中的她時不時讓我聯想起調皮的布里奇特•史密斯(《BJ单身日记》)。

只可惜影片最後十來兩分鐘一場突兀的歌舞片式決鬥,儘管刻畫了悲劇性的最高潮,卻也讓醞釀了三個半鐘頭的衝擊期盼略變得普通。

只是,感情壓抑、見面次數屈指可數、對彼此間不甚瞭解就被迫分離的兩人,是怎樣造成如此親密堅定的依戀,且始終不渝?

文章標簽   BJ單身日記 冷山 英國病人 天才瑞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