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三秦大地無法沒有嗩吶聲

 

焦三爺是無雙鎮一等一的嗩吶匠,外冷內熱。紅白事時,帶上師父去自己家吹嗩吶,憑著手藝,獲得認同。同時他也肩負著傳承嗩吶手藝的重任。這重任,是他大姐的大姐的大姐的大姐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焦三爺有一個意志:這三秦大地上無法沒有嗩吶聲。

還有一段,是焦三爺撐著病體去幫遊天鳴表演,彈奏《百鸟朝凤》。殷紅的血從嗩吶管中流入。病已至此,嗩吶聲卻無半點兒折扣,依然惟妙惟肖。

遊天鳴,十二三歲時被母親強送至了焦三爺家學嗩吶。他並沒有極高的天分,但是心善能吃苦。最終被焦三爺選為的是繼承者。

說了這么多,會不能讓你覺得這是部很沉重的片子?假如讓你有了這種的第一印象,就是我的過失了。

我們習慣了在電影院裡看見星際探祕,看見糾纏情慾,看見3D信息技術,看見帥哥美女,看見暴力行為廝殺,看見緬懷青春。那些都不錯,但,似乎《百鸟朝凤》關注的是,我們已經忽略好久的東西: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

少數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早該抖落“崇洋媚外”的價值觀,中西文化皆有可美。但先祖早給我們蓋上了中國印,你終會覺得傳統的是更貼近我們內心深處的。西方的美,總隔著什么。就像中國胃還是更喜歡雞肉炒菜。

這簡直不像2016年的影片。

此種被撕裂的陣痛,大概一直突襲著編劇吳天明。那位生於三秦大地的漢子,必須是自小伴著嗩吶聲長大的。他親見過村裡人對嗩吶匠的恭敬,也看見了後來嗩吶匠的落寞。複雜的情感,最終凝固成了整部遺作《百鸟朝凤》。

這是一個沉甸甸的話題。傳承千年的傳統表演藝術,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遭遇了非常大的衝擊。中國人嗎不再須要老祖宗傳下來的表演藝術了?傳統表演藝術的出路在何方?

只不過這是部非常漂亮的影片,尤其是做學徒時期,非常好玩兒。那種好玩兒並非搞笑蓄意貧,而是原汁原味生活的好玩兒。攝影機也剪接得很美,尤其是四個小孩兒盪鞦韆的場面,美啊美啊。

假如整個中國再無嗩吶古箏之聲,只有小提琴電吉他之聲,這片農地還是中國嗎?

總之,推薦哈~~

片子的最後,是遊天鳴在焦三爺的墳前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並非一支直觀的樂曲,嗩吶匠只為德高望重的人吹。這是嗩吶匠的準則,這是傳統表演藝術的風骨。

遊天鳴最開始是不願吹嗩吶的,後來慢慢地愛上了嗩吶。在焦三爺的言傳身教下,他學到的不但是吹嗩吶的手藝,更是對這門表演藝術的認同,和把嗩吶傳承下去的決心。嗩吶匠微博的總收入無法維生,年長的遊天鳴默默地堅持著,但每一步都很艱困。

假如一個人張口閉口英語法語,普通話排長語句都說不清楚,那個人還是中國人嗎?

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

焦三爺的一生都在跟嗩吶打交道。劇中有一段,是焦三爺喝酒了,颳起了嗩吶。他整個人都透出喜悅的光,和嗩吶相得益彰,全然無外物。

但是遊天鳴碰到了時代帶來的困局。思絡活耀的農村人愈來愈有錢了,西洋樂器流行歌手都進了村,嗩吶匠的生計都成了問題,哪裡還談得上認同呢?

沒有明星,沒有信息技術,沒有噱頭,質樸而細膩,深邃而動人。

我猜,編劇在整部片子裡投入了他最深的感情吧。的話,他怎么會把這位傳承嗩吶的青年人也叫作“天鳴”呢?

文章標簽   百鳥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