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憑什么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喪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既怪異又好笑。似乎導演瀧田洋二郎和編劇小山薰堂都深知這一點,而且自己不怕在給觀眾們帶來感情衝擊的同時炮製笑點。《入殓师》就像是精心編排的交響曲,將人生百味苦辣酸甜結合在一同,彈奏出一場出乎意料觸人心絃的抒情管絃樂,最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名至實歸。

事實上,他的新老闆娘(山田努飾)是一個入殮師。更具體地說,他充當著被害者和喪禮之間的紐帶,負責管理依照典禮為遺體下葬做準備,在被害者父母面前為被害者清洗、穿衣和化妝。雖然一開始碰到了各式各樣問題——既出乎意料的歡鬧又更讓人觸動,但大悟很快醒來對這份工作很有天分…惟一的問題是,在韓國,為屍體入殮是被人瞧不起的,而且他不肯告訴美香真相。

管絃樂的表徵一開始就傳遞給了觀眾們——主人公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是一個正處於職業生涯十字路口的大提琴手,他所在的樂隊忽然正式宣佈解散,他覺得他們的音樂創作生涯已經走到了盡頭。只好,在丈夫美香(廣末涼子飾)的引導下,情侶兩人返回大阪,回到大悟的鄉下家鄉,住在父親留給他的新房子裡。在找工作時,他發現了一份看似完美的工作,結果發現所謂的“與送別人員一同工作”並並非他所希望的旅行社工作。

那些主題就像是精心製作的音樂創作,發出更讓人共鳴的聲音,接著漸漸結合在一同,形成一支和諧漸強的管絃樂。所以,一首歌樂曲的好壞取決於演奏者的充分發揮,劇中女演員們的演出都非常出眾,尤其是山田努和本木雅弘,山田努每場戲都很亮眼,本木雅弘出演大悟在戲劇感和哀傷之間處理得十分微妙,決不至於讓人覺得過分誇張搞笑。音樂創作本身在這部影劇中起著主導作用,久石讓深情的配樂與電影的抒情交響曲融為一體。

儘管題材有些沉重,許多地方深刻感人,但編劇瀧田洋二郎有一股玩興,山田努入殮被害者時也有許多面無表情的冷風趣場面。此種唯美、風趣和傷感的精心雜糅,在電影后半部份格外顯著,常常能夠在短時期內製造出喜淚交加的動人效果。

要將風趣與哀傷、深刻與輕鬆融匯在一部影片中,並沒有那么難。假如處理不當,戲劇風趣可能會讓人覺得華而不實更讓人不快,而浪費了更有意義的主題,或是相反,有可能過分煽情以致於無病呻吟更讓人作嘔,或是更糟,只讓人覺得拙劣荒謬。但是,如果把那些引人共鳴的元素運用得宜,一部柔情而優雅的電影就應運而生了。《入殓师》正是如此。

《入殓师》並沒有發生過分複雜的故事情節或太多的人物,但同時也讓我們瞭解了大悟與久未謀面的母親之間積怨已深的兄弟二人對立,並且讓我們有足夠多的時間去思索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自我尊重,自我期許等那些更普遍的人生問題。

文章標簽   入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