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4帧》並非阿巴斯影片……

 

《24帧》教我最無所適從的地方,絕非是抗拒通常的描述形式,而是製作者企圖運用從來不熟悉的媒介。當中的鏡頭元素,儘管來至阿巴斯的攝影經典作品,配上流動圖像和相片融合面成的電腦動畫影片,也會故意地被相同元素佈置在鏡頭內,只對鏡頭中一些部分進行動態效果,而且一個鏡頭內能同時發生靜止不動的大樹,但樹陰間走過兩隻賽駒、雞,那些處理方式真的難以想象出至阿巴斯之手, 對於過去一直小心謹慎,為的是達至理想的鏡頭效果,反倒不再理睬其中所帶來的不自然狀態了,他更毫不介意曝露了在創作上的控制慾?假約這並非阿巴斯 的影片,又或是隻在博物館中放映,這一切太過醒目的表現手法是並非不用做警惕?

喬治·W·薩義德在他的最後論著《论晚期风格:反常合道的音乐与文学》探索了音樂家在人生旅途走到起點前,創作上最後的轉變,在這該片粹,難以成章的小書當中也其實環繞中晚期一詞做出觀察,尚待後世經濟發展。所謂中晚期階段,是指靈魂頹圮崩壞,開始面對最終之境的時間,針對音樂家頭上,即是面臨喪生變為了誘發自己,提出以甚么方式對心靈做出叩問,而他所定義下的這一大批音樂家,也非表現得成熟與圓融,反倒更孤僻和不守常規,在精神上和創作上自我流放,對過去所做出的一切叛變。薩義德沒有再寫下去的是到底我們以什麼樣的立場來理解音樂家的叛逆?

未境之境,反合常道

製作者的過世製成了經典作品的缺憾,但從中還是散發點點光芒,看見一名音樂家在心靈中晚期並非和諧與分道揚鑣,而是依戀人間,探索音樂家內心深處的烏托邦,走向一種單純自然和沉思的世界,我們也看見一生一滅,沒有倫理,所謂好壞之分,一切只是“自然”。整部殘缺不全的經典作品,也成為理解阿巴斯的影片和圖像探索的一處正門。

深焦DeepFocus Radio

在心靈中晚期的阿巴斯開始擁抱數碼影像創作,讓他能嘗試縱容女演員在車廂內表演生活,將鏡頭對準他們來自說自話,又能將攝像機隱藏在一角,捕捉自然和電影院內的觀眾們的反應,數碼影像在某方面解放了時間和製作條件的限制,令阿巴斯更大膽作各式各樣實驗。

假如阿巴斯·亞斯羅斯塔米沒有提前離開,他甘願將《24帧》(2017)以此種面貌帶回人前嗎?

他是眾人所知的圖像獨裁者,很瞭解圖像的功能,以求達至理想效果,可以負出十分漫長的時間來等待和鼓勵,《伍》最後一幕的月光倒影攝影機就是經過長達一年時間反覆攝製和等待才捕捉而成,這一幕與其它五個場景最醒目的分別是數個攝影機和聲音的剪裁,儘管對於觀眾們來說,這一幕更象是一鏡直落的攝影機。他深明影片其本質上的二律背反,真實和虛構界限可以顯得模糊不清曖昧,而影片可以比任何一種表演藝術媒介更具有真實的功能,較之攝影和油畫,須要人、場景和道具等元素來構建出圖像;圖像是複製和組合出攝影機下所看見所有。所以,他同時擅於引起女演員真實的感情、更懂得運用聲音來導引觀眾們堅信眼前所見為真,表面上他的影片十分簡潔和自然,實際是經過雙重控制才可達致的效果。

-FIN-

文章標簽   24幀 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