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電影節聚焦三名巴勒斯坦名導 那達夫拉匹、艾朗柯里林

 

《留待清晨》

那達夫拉匹一鳴驚人獲得盧卡諾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的第一部故事情節長片《鐵男特警》(2011),敘述一位總是身處在高壓任務下的反恐特警,家人心靈的來臨與遠去,也讓他內心深處引起漣漪;另一頭眼見社會貧富懸殊激化的巴勒斯坦自由主義青年,決定揭竿起義,雙方人馬各自用自己的形式守護家園,卻揭開心靈的高傲與可笑。影片不但直指巴勒斯坦社會的內部矛盾,也細膩描寫人性掙扎,劇中反政府的示威武裝衝突,更險些使該片遭禁,引發巴勒斯坦新聞媒體與評論界的一波爭論。

2021金馬電影節焦點編劇 艾朗柯里林 (Eran Kolirin)

《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2014)

《我不在的時候》

《樂隊來訪時》

艾朗柯里林自編自導自演的首副部長片《樂隊來訪時》(2007),敘述利比亞警官樂團獲邀至巴勒斯坦表演,好不容易到達卻發現無人接應,陰差陽錯下一行人被迫在僻遠小城待上一晚,幸得餐廳老闆娘與地方住戶的協助,居然這一夜卻也發生改變彼此間的一生。故事情節自小人物的不幸旅途出發,將中東地區數千年的發展史歸返人與人之間純真相待,更時不時閃現的唯美風趣與睿智光輝。電影不但一舉獲得坎城影展一種矚目評委會特別獎、影評人費比西獎等多大獎,還被翻拍為百老匯舞臺劇涵蓋英國託尼獎、格萊美獎數項大獎,也讓艾朗柯里林躍升成電影界巨星。

《出走巴黎》(Synonyms, 2019)

那達夫拉匹一舉奪得維也納電影節金熊獎的《出走巴黎》(2019),讓與《吾愛吾詩》小女孩同名的年長女子,從巴勒斯坦走進比利時巴黎,居然剛落腳就被偷得孑然一身,他為的是斷絕祖國的聯結,絕口不講希伯來語,誦讀法語詞典的各式各樣詞語,但遠方家鄉的回憶與悲傷,仍在他內心深處不斷拉扯。那達夫拉匹從主人公名字,便淡然呈現出他們在配角中投射相同階段的人生實戰經驗,他將他們在比利時孤寂、貧窮的實戰經驗,和他對比利時的幻想與破滅化入電影劇本,藉著該片直視內心深處對立的國家與自我尊重。

《鐵男特警》(Policeman, 2011)

艾朗柯里林叩關競逐那不勒斯金獅獎的第三部經典作品《我不在的時候》(2011),則大膽挑戰略帶實驗意味的神學題材。故事情節敘述就讀於著名學院的數學家,決定將科學研究重心遷移到他們的日常宇宙,如偷拍丈夫、自宅臥室、到街道社區的未知角落,還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怪異鄰居們,兩人著迷於生活細節裡的夢幻潛力。電影遊走於主客觀之間,詰問自身與別人的分野,精緻把玩意識的相距,好似在布紐爾和布萊恩漢內克以外,開闢中產階層人心小劇場的第二條公路。

2021金馬電影節將於11月11日至28日展開,10月29日早間舉行選片指南,10月30日開始售票。現階段電影節特刊已在全家便利商店的FamiPort機臺和全家行動購開放預購,粉絲能搶先出售。

《鐵男特警》

那達夫拉匹獲得坎城影展評委會獎的最新經典作品《荒漠奧德賽》,以自身經歷為靈感,講訴一位編劇獲邀趕赴沙漠小城應邀出席放映公益活動,雖與接待的男性高官相談甚歡,卻在填寫座談主題申請表時,感受到國家最強力的言論審核,加上臥病在床父親的消息,讓看似一場純粹的行程,變為一場憤慨與悲傷交織的思緒「奧德賽」。電影以躁動不安的運鏡,帶出精采優雅意識流敘事,跨刀執導的巴勒斯坦編舞名家艾維賽隆波洛克,更有一場與攝像機較量般的精采獨角戲,細膩刻畫編劇彼時的心境,成為其最生猛狂放之作。

艾朗柯里林入圍坎城影展一種矚目的最新經典作品《留待清晨》,翻拍以色列短篇小說家薩伊德卡書亞的短篇小說,講訴伊斯蘭型男大叔以人生勝利組之姿回到久違的家鄉,快閃出席哥哥的婚宴,舞會完結急於返回君士坦丁堡的他,卻遇到突如其來的部隊封城,居然等待解封的日子,卻讓他身陷困境。影片將複雜難解的中東地區情勢化繁為簡,濃縮在一處邊緣小城的荒謬情境之中,在嘲諷戲劇中展現出國族尊重寓言。封城的情境也對剛經歷禽流感衝擊,親身感受禁閉迷霧的世界粉絲,猶如兩本靈魂沉思指南。

那達夫拉匹是個在爭論中茁壯的編劇。成名作《鐵男特警》(Policeman, 2011)儘管一舉贏得盧卡諾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但他對巴勒斯坦反政府武裝衝突的敘述,險些讓該片被禁演。接著他以兒時記憶出發,刻畫熱血學生與天才兒童非尋常關係的《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2014)再度引發關注,還被改編成英國片。接著他以大膽肆意的《出走巴黎》(Synonyms, 2019)奪得維也納電影節金熊獎,藉由奔放的靈魂直視內心深處的對立,叛逆赤裸卻真切感人。最新力作《荒漠奧德賽》(Ahed’s Knee, 2021)透過高超的場面調度與充滿著生命力的攝影機,把一個編劇遭遇言論審核的故事情節,化成國家意識與個人信念的戰場,更為生猛狂放,也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委會獎。

艾朗柯里林則以冷調幽默的白色戲劇聞名。處女作《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2007)以利比亞樂團誤入巴勒斯坦小城的一夜故事情節,風趣切入中東地區千年發展史的緊繃關係,不但獲得坎城影展一種矚目單元三項大獎,還被翻拍成百老匯舞臺劇。競逐那不勒斯金獅獎的《我不在的時候》(The Exchange, 2011)則讓不務正業的數學家著迷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而揭露出怪異的人心小劇場。《多事之丘》(Beyond the Mountains and Hills, 2016)更從平凡的家庭延展出宏觀經濟的國仇,化成透析時局的現世暗喻。去年他在重返坎城一種矚目的《留待清晨》(Let It Be Morning, 2021)再度以拿手的嘲諷戲劇傾訴國族寓言,把複雜的中東地區局勢濃縮在回鄉出席婚宴卻碰上部隊封城的可笑情境,也像一部面對禁閉的靈魂指南。

《出走巴黎》

2021金馬電影節焦點編劇 那達夫拉匹 (Nadav Lapid)

那達夫拉匹吸引荷里活改編的《吾愛吾詩》(2014),以兒時經歷為創作靈感,講訴一位愛好散文的幼兒園同學,發現班裡有位小女孩擁有書法天分卻無人珍視,為的是防止葬送他的天賦,同學決定展開行動,未料卻越陷越深。那達夫拉匹將塵封了二十多年的詩歌放進電影中,探求當年他們身為小小著名詩人的內心世界,呈現出繆思降臨的奧祕,和詩與塵世價值的拉鋸戰。那達夫拉匹的精采調度功力,和如作者烙印般遊走主、客觀視角的攝影機,不但更讓人折服,也預知他將要轟動國際電影界的發展潛力。

《多事之丘》(Beyond the Mountains and Hills, 2016)

《多事之丘》

《荒漠奧德賽》

《吾愛吾詩》

《荒漠奧德賽》(Ahed’s Knee, 2021)

艾朗柯里林的第二部經典作品《多事之丘》(2016),植基於《樂隊來訪時》的中東地區發展史、延續《我不在的時候》的疏遠關係側寫,將攝影機轉向看似平凡的一間三口:孤獨難耐的學生丈夫、逞凶耍狠的兒子與投身於社運的女兒,深藏祕密的軍官母親企圖將支離破碎的家庭拼湊回去。艾朗柯里林以一貫荒誕,巧妙地藉由家族成員各自的心靈研究課題,揉入宏觀經濟的國仇家恨,也充滿著迴向透析情勢的現世暗喻。

《樂隊來訪時》(The Band's Visit, 2007)

《留待清晨》(Let It Be Morning, 2021)

《我不在的時候》(The Exchange, 2011)

文章標簽   吾愛吾詩 荒漠奧德賽 出走巴黎 我不在的時候 留待清晨 鐵男特警 樂隊來訪時 多事之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