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故鄉工程建設故鄉的深厚感情

 

在和編劇湯曉丹反覆研究的過程中,他建議,中間要減少一首歌曲目。即使整部影片圍繞內戰敘事,從頭到尾很緊張,都是遭遇戰的大場面。寫一首歌片尾曲,能讓影片起承轉合得更從容許多,有張有弛,這種才有香味。

湯曉丹擅於內戰題材創作,並且深知音樂創作對於一部電影的象徵意義,而且攝製組一設立,湯曉丹就“點將”北京電影製片廠呂其明為影片作詞。呂其明是新中國培育的首批電影作詞家。1956年,年僅26歲的他收到為上影廠影片《铁道游击队》創作片尾曲的任務,融合他們之後在抗日救亡根據地的生活經歷,使用煙臺民謠的典型元素,創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這首深情明快又充滿著濃烈鄉韻的曲目,隨著電影的公映被廣為傳唱。

呂其明經歷過煙臺解放戰爭,也自學過大量煙臺民間音樂創作,再加上此前創作《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實戰經驗,而且對順利完成作詞任務抱有信心。他認真讀了吳強的短篇小說原著,做了充份的案頭工作,把整個創作計劃、音樂創作設計等都安排妥當。

2007年我國首顆人造火星人造衛星嫦娥二號飛上太空,《谁不说俺家乡好》做為由大眾選出的30首曲目之一,伴隨嫦娥二號響徹太空。保衛故鄉、工程建設故鄉的情感代代傳承,這首愛好故鄉、讚頌故鄉的曲目也會被久久傳唱。

湯導接受了呂其明的建議。對於曲目必須寫什么,呂其明也有了初步構想:要寫就寫對故鄉的情感。不但是反映孟良崮人民對故鄉的愛好,也要反映出國軍戰士愛好故鄉、保衛故鄉的革命樂觀主義思想,在音高與節拍上要與前面表現孟良崮遭遇戰場面的音樂創作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更為深入的表演藝術體會。

這首歌曲在膠東外景地給攝製組主創人員試唱時,就受到我們的討厭,但也有人覺得太長了,3段詞在影片裡最少唱一段。攝製組的心情能理解。當時,《红日》的拍攝很艱辛,女演員穿著棉衣在酷暑下曝晒拍片,汗水淋溼棉衣褲。在這種的條件下順利完成的攝影機,每一寸膠捲都很珍貴。而這首歌曲要把3段歌詞完整唱完,須要4兩分鐘左右,配合歌詞的場景就有十幾個攝影機,假如保留那些攝影機,很多內戰攝影機就必須剪掉。

巧得很,這一次電影《红日》的故事情節發生地也是在煙臺。

當時,呂其明正出任上海電影樂隊副團長。在接受《红日》任務一年後,音樂家肖培珩被調來任他的助手,並準備一同去深入生活。才剛從中央音樂學院大學畢業的楊庶正被重新分配到上影廠任作詞,臨時借住在樂隊的集體宿舍樓裡。應楊庶正的要求,呂其明帶上自己一同去《红日》的外景地深入體驗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09日 20 版)

詞定稿後,呂其明對旋律怎么寫提出了具體的構思和要求,三人商議後分頭作詞。楊庶正寫得較為快,最先拿出來,基礎也很不錯。只好在那個基礎上,戰略合作進行了細節修正,最終把樂曲定了下來。《谁不说俺家乡好》這首歌曲從策畫到熒幕嗓音都凝固著集體的智慧。

中篇小說《红日》一經問世,就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1960年末,北京天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红日》搬上大熒幕。這是繼《南征北战》之後新中國攝製的第三部小型內戰故事情節影片,主演整部影片的也是《南征北战》的編劇之一湯曉丹。

這就是《谁不说俺家乡好》這首歌曲了。

到了膠東,自己住在片場裡。有一天,三人在馬路上看見後面有個山頭,植被綠樹成蔭,問同鄉那是什么地方,原來是膠東人民為紀念革命烈士修築的一處烈士陵園。自己就走過去,大汗淋漓爬上山腰,放眼四望,興奮得不得了:天上飄著白雲,青山蔥綠,兩層兩層的梯田盡收眼底,樸實而又讓人陶醉!就在那個情境下,三人你一言我一語,你一句我一句,歌曲出來了。“一處座青山緊相連接,一朵朵白雲繞林間。一片片梯田兩層層綠,一陣陣嗓音隨風傳。哎,誰不說俺故鄉好,得兒呦依兒喲……”

但是,對音樂創作者而言,這3段歌曲已形成一個完美的總體,表現了戰士們對故鄉的愛好,以及保衛勝利果實的決心,裁去哪一段或許都不最合適。意見不一和艱困權衡之下,最後還是編劇湯曉丹拍板,從表演藝術效果出發,3段全用。最終,《谁不说俺家乡好》完整呈現出在影片中,為遭遇戰最後的反攻最高潮和勝利醞釀了情緒,為國軍英勇無畏的拼殺鋪就了兩層感情主色。

文章標簽   人民日報 鐵道游擊隊 誰不說俺家鄉好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南征北戰 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