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要一直遊,尋找他們的感情大海

 

梁鴻,是我去年耗費時間最少的小說家。從書到視頻,各式各樣相關她的資料我都翻箱倒櫃的找到,想要多些瞭解。其背後不僅僅是我們同屬一個地區,更多的是鍾愛她書寫的南方衛星城——梁莊及生活其中的人。賈平凹這么說,你生在那兒,只不過你的三分之一就死在那兒,而且家鄉也叫血地。餘華這么說,回首往事或是懷念家鄉,只不過只是在現實生活裡驚慌失措之後的故作鎮靜。

在整部電影裡我更像一個聆聽者,諦聽跨度70年的社會變遷。描述者必然是飽含感情的,即使自己是親歷者;而現實生活是沉默的、寧靜的,現實生活太客觀。描述者可以在記憶中溯返回湖水變藍之後,而聆聽者只能在紅色的海邊向海洋深處遠眺。海洋是我們與過去的相距。電影在70年時間跨度的描述裡,沒能實現從個體到族群的情感過分。這是惋惜的地方,它停滯不前在了個體的心靈與感情中。

影片的故事情節很直觀,但是看完之後給人的感覺很淨化,餘華的風趣和梁鴻的深邃也值得一看。就像餘華說的,我只不過也沒有看見過相片、視頻裡頭那般紅色的海,那就一直游下去吧,一直游到湖水變藍。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是一部既有準入門檻,又沒有準入門檻的影片。有準入門檻是須要觀眾們帶著平淡的心,去體會影片中的人和事,在沒有過多的聽覺衝擊和感情渲染情形之下,須要一種很高的定力去傾聽和觀看。沒有準入門檻是影片本身不牽涉深奧的現代文學問題。通過小說家他們口述過往的經歷和感情,展現出他們筆下世界之外的生活,即現實生活,一種你我所共同生活的現實生活。

我難以用一種明晰和清晰的體會去表達整部影片。第一印象深刻的是人的表情。腦中一直縈繞著兩個鏡頭:老人家趴在桌子上,用很難識別的詞彙去講訴故事情節,前夕我須要時刻盯著片頭去動態翻譯,我想看清楚他的雙眼,但他雙匡之間的相距太過窄小,眼白與眼球或許融為一個總體,藏在眼皮上面,我始終沒有和他對視。餘華的講訴是充滿著臺詞的,也是讓我全程發出聲響最少的其原因(笑出聲)。我討厭他經典作品有種難以言說的親切,書中的人和事難以評價,很難用一種國際標準去比對和來衡量,多半這時候就像你生活其中,你們之間相距非常之近。可當我看見他的表情,總覺得有一種勞累。

說實話,整部影片我找不到瑕疵。首先要說的就是聲音的處理,太細膩了,不論是同期聲還是配樂,都極其的生活化但同時不同尋常,真實的基礎上細膩到讓人感覺有一點水墨,認真聽,對靜有了種新的理解。鏡頭自然不必多說,非常可愛。更讓我覺得不幸的是精采程度,今年開始期盼整部片子,一直等著公映,有一點被海報吸引的成份在裡頭,那個題材光看簡介就是那種無趣到看不下去的那種,小說家口述也稱不上什么賣點,但影片裡的敘事節拍和內部結構,我覺得嗎很神奇,就似的是編劇在信馬由韁的寫一則詩歌。

文章標簽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