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一】港產片與合拍片 香港電影的一體兩面?

 

「香港電影」一詞曾在上世紀八八十年代響徹亞洲地區,不但在兩岸三地及東南亞地區坐享龐大擁躉,以獲取可觀的國內外電影票房佳績,但是曾一度成為人文的晴雨表,輸入「港式風潮」;澳門也因而享有「東方荷里活」的美稱。時過境遷,「香港電影」這五個字有如風吹雨打中慢慢褪色蒙塵的霓虹招牌,尚有餘暉,但已遠遠落後於新時代。站在霓虹燈下的我們,除了充滿著情懷的仰望,又能做些甚麼?

不難想見港產片為什麼在口碑方面獲香港市民「叫好」,合拍片則因市場更為寬廣而享有更高投資收益。依照香港電影發展局發佈的《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2018年公映的首輪電影中有52部香港電影,港產片佔27部、合拍片為25部。港產劇中不乏《翠絲》、《逆流大叔》等入選金像獎的佳作,但從電影票房戰績上看,港產片電影票房為58,926,444元,僅佔全年總電影票房的3.1%;而25部合拍片電影票房高達186,476,391元,佔全年總電影票房的9.82%。

內地的影片消費市場日益蓬勃,加上合拍片享有很多便捷,不少南下的澳門影片人甘之如飴;而合拍片對於內地影片業經濟發展也起到火車頭般的引領促進作用—中國星、寰亞、寰宇及星皓等澳門製片公司爭相南下,颳起了合拍片最高潮。澳門影片業內越發自覺地希望通過合拍片贏得步入內地市場的機會,憑藉著內地市場支撐影片產業發展。通常情況下,一部在澳門和內地發售的合拍片,其內地電影票房約為澳門電影票房總收入的兩倍以下。(見表二)

另一方面,香港電影人也為內地電影工業帶來值得自學借鑑的商業片製作技術,影片利潤則是製片廠與合作方四六分成。1986年後,合拍片從每年嚴重不足五部慢慢減少至少於四部,並在1992年達至逾50部,佔當時國產片總量的一半。

雖然沒能在國際影片節獲得殊榮,但由曾國祥主演的影片《少年的你》,是自1994年陳凱歌編劇的《霸王別姬》之後,再次有香港影片角逐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前稱最佳外語片)。但是,這一道「好消息」仍未使香港市民雀躍,反倒有很多聲音批評《少年的你》無法稱作「香港電影」。

此為「香港電影」系列報道三之一

在澳門資金、技術及人力的支援下,內地影片工業在八十年代經濟發展快速。與此同時,澳門影片工業則因次貸危機的衝擊,加上盜版流行、好萊塢影片搶佔市場海外市場、臺灣地區等地資金撤走等不利因素急轉直下,影片出口量由八十年代初每年約150部銳減至八十年代末約80部,港產片電影票房也由10億元大跌至3億元左右。即使如此,由於澳門影片產業發展已臻成熟,商業片製作技術更是爐火純青,投資佔比遠超內地,因而在合拍片製作過程中,澳門影片人佔盡競爭優勢。

2002年全省全面落實「電影市場化體制改革」,出售「廠標」成為發展史。2003年中央與梁振英簽定《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對合拍片提出制度化要求,併為澳門電影步入內地市場提供更多便捷途徑。每年步入內地市場的出口片數目,須經中國電影外貿子公司「配額」。CEPA明確規定澳門子公司攝製的華語影片經內地行政部門審核通過後不受配額限制,可做為出口影片在內地發售;合拍片則可視作國產影片在內地發售。相應的條件則是合拍片中內地主要演員比率嚴禁多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一半,故事情節不侷限於在內地出現,但情節或主要人物必須與內地相關。

合拍片的歷史淵源可以溯及上世紀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在澳門形成風潮。資深電影人、澳門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就是其中先鋒。「當時內地對於香港電影人來說就是一片寶藏,地大物博。」他憶述,其時澳門電影正處於巔峰期,內地的山川美景是攝製功夫片的理想場景,同時內地人工較高昂,能夠節省效率。

「我們當時是和內地的『電影廠』合作拍片。所謂『電影廠』,基本上都是用來拍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的電影。當時內地人見到香港的團隊如何拍商業片,使他們大開眼界。」田啟文回憶說。

但,對合拍片來說,更大的投資收益仍在內地市場。比如在港影片電影票房僅收870多萬元的《紅海行動》是當年內地影片電影票房亞軍,收穫高達36.5億元人民幣影片電影票房。難得叫好又叫座的《無雙》在港影片電影票房收3,440多萬元,內地影片電影票房更高達13億元人民幣。由於香港影片市場本就較小—即便是2018年全年總影片電影票房僅收18.99億元,甚至難敵《紅海行動》一部影片在內地的影片電影票房;另一方面,由於以好萊塢商業片為首的外語影片更受香港市民熱烈歡迎,佔有本土影片市場近九成份額,香港影片無力與之匹敵。近幾年,每年影片電影票房上千多萬元的香港影片屈指可數,能夠躋身於影片電影票房十大更是鳳毛麟角。

影片雖是一種表演藝術方式,但始終無法拋開貨品屬性論成敗。投資影片數額龐大,投資方所以期望贏得高回報,不敢蝕本。

如他所說,彼時的合拍戲不論對澳門還是對內地而言,都稱得上「各取所需」。當時內地國有的16家影片製片廠才有拍戲權,體制改革開放後,製片廠經歷了企業化管理工作體制改革,話語權等同於私營企業,須要自負盈虧,中央政府教育經費捐助漸漸增加。加上電視節目日趨普及化,九十年代中後期,國有影片廠普遍發生倒閉的問題,而與澳門影片公司戰略合作成為兩條出路:一方面,澳門影片公司須從製片廠出售「廠標」—即製片廠每年從影片局領到的生產指標,不然不但無法攝製,也無法在內地放映。「廠標」的產品價格由幾萬至幾萬元人民幣不等。

(澳門01製圖)

可見,內地電影市場確實成為澳門電影的關鍵支柱。內地電影票房已連續三年高速公路快速增長,2007年票房少於33億元人民幣,其中國產電影的票房少於18億元人民幣。國產影片票房十大,基本上都是合拍片。2004年國產片票房前五,《十面埋伏》、《功夫》、《天下無賊》、《新警察故事》、《2046》、《千機變2》及《龍鳳鬥》等四部都是合拍片,其票房至少佔國產片總票房的70%以下。2007年,內地票房榜單前五名,幾乎全部都是內地與澳門的合拍影片。

《少年的你》是以內地中考為故事情節大背景、大學校園欺凌為主題的青春類別電影,三位執導周冬雨及易烊千璽是內地極具知名度的年長女演員,攝製地點在武漢,全劇使用廣州話。結尾處有如很多內地電影一樣,植入「過審」所需的政治宣傳訊息。不論是在澳門還是內地,趴在電影院裡的觀眾們都難以將整部電影與「香港電影」取得聯繫起來—就算編劇曾國祥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這類電影稱作「合拍片」,即澳門與內地戰略合作攝製的影片。

合拍片「各取所需」 從澳門救內地到內地救澳門

可觀的市場投資收益減少影片製作的信心,使得合拍片能夠贏得更多投資,進而令製作更精良。合拍片不但在內地獲市場普遍認可,在澳門本地市場亦具競爭優勢。2002年劉偉強與麥兆輝以合拍片《無間道》收穫5,504多萬元而穩坐電影票房冠軍,張藝謀主演的合拍片《英雄》以2,664多萬元居季軍;2006年,澳門市場華語影片電影票房的前六名都是合拍片,分別為《霍元甲》、《寶貝計劃》、《墨攻》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合拍片不但成為華語影片的主力,也成為澳門影片市場的關鍵支柱。

同時,那些合拍片也成為內地電影票房的主力。依照電影票房統計數字,在1993年北京十大暢銷劇中,合拍片佔其中七名。

表二(澳門01製圖)

不論是在澳門還是內地,趴在影片院裡的觀眾們都難以將整部影片與「香港電影」取得聯繫起來—就算編劇曾國祥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影片《少年的你》)

依照澳門影片發展局的定義,澳門影片分成港產片和合拍片,前者指所有出品子公司均為澳門註冊子公司製作的影片,後者要求出品子公司中至少有一家為澳門註冊子公司,或在監製、導演、編劇、男女執導等四個有效工作崗位中佔50%或以下由澳門永久性住戶出任。但對觀眾們來說,區分港產片與合拍片最簡單的形式是主人公說不說粵語,有多少內地女演員,「港味」濃不濃。

觀眾們的簡單區分,反映了港產片與合拍片在製作過程中瞄準相同市場:港產片常常將本土市場視居多要目標,而合拍片意在討好內地觀眾們,並對臺灣地區、澳門、東南亞地區及全球華人市場抱有野心。因為目標觀眾們相同,港產片與合拍片在選取題材與技法上有所不同;前者是「拍給香港人看的電影」,題材以喜劇片居多,從內容到大背景多少與香港相關,甚或直接落地香港,反映本土人情風物,引起觀眾們共鳴。後者雖然有香港影視製作子公司或從業者參予製作,但主題不見得與香港有關,即便故事情節立足於香港,也以較普世價值的警匪、武俠小說等商業片類別居多流,側重市場反應。

(《霸王別姬》片花)

文章標簽   龍鳳鬥 少年的你 無雙 2046 墨攻 霍元甲 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 千機變2 翠絲 十面埋伏 紅海行動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霸王別姬 滿城盡帶黃金甲 逆流大叔 新警察故事 天下無賊 寶貝計劃 英雄 功夫 無間道